close

 

深水埗是香港幾個歷史最悠久的地區之一,商、住、工業用地集中,非常繁盛。既然它是一個舊區,一定逃不過重建的命運。可幸的是,這區有特色的早期公共房屋如石硤尾邨美荷樓、現為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的工廈得以原址保育,總算留下了一點歷史回憶。

足跡太雜亂,特意選一些特別的地方讓大家認識一下我們的香港。今次簡介一下深水埗這一區~

石硤尾邨

美荷樓    

 

石硤尾邨是香港第一個徙置屋邨。因1953年石硤尾木屋區發生大火,香港市政局成立「徒置事務緊急小組委員會」,1954年2月在災場原址興建首批兩層高的平房暫時安置居民。

1955年,政府決定推行「徙置計劃」、興建多層徙置大廈,之前興建的兩層高平房相繼被拆卸,取而代之的是21座「第1型徙置大廈」,1954年又興建了8座。

這29座的六至七層高的H型徙置大廈就是全香港首批的公共房屋,每個單位面積均為120平方呎,在兩翼相連的中央走廊處設有公用的廁所和淋浴設施。

現在聽起來這是挺不可思議的,一來香港當時的家庭沒有計劃生育的觀念,一般都會有好幾個小孩,一家可能有六、七人生活在一個一百多平方呎的空間裡,還要全層的住戶共用一個廁所和浴室。

生活環境差,香港人卻能一直捱下來,這是為什麼呢?

對於從內地逃難來港、在香港自搭土屋或鐵皮屋居住的當化香港人來說,只要能生存,什麼苦都要咬緊牙關撐過去。

分享一下自身的經驗,我小時候也住在鄉郊的村屋,屋子是用木建的,屋頂是鐵皮,現在新界和港島薄扶林村(我會另外再寫這村)都仍有這種「寮屋」。現代的寮屋不像以前那麼差,至少現在是水泥地,而且木材和鐵材質料不差,有些甚至看起來非常舒適。以前的寮屋真是隨便搭出來的,屋與屋之間距離近,離物又多,很容易火災,下雨時又容易水浸。

相比之下,能住進水泥蓋的大廈、打風下雨有瓦遮頭,香港人就不會抱怨了。直到80年代初,石硤尾徙置大廈才改建為有獨立廚房廁所的單位。

美荷樓便是H型公共房屋的代表。現在已改為香港青年旅舍協會的青年旅舍,據說裡面有一家不錯的懷舊冰室,不妨一試。

 

從美荷樓側的通道可以走到嘉頓山,晚上可以看到美麗的深水埗夜景。但是最好不要太高期望,因為香港人很晚才回家,拍出來的照片是車水馬龍但沒想像中萬家燈火的感覺:道路很亮但是房屋有點暗淡。

嘉頓山  

img024    

香港的光污染其實挺厲害的......

和朋友坐在山腰應該有差不多兩小時,才等到幾戶人開燈...... 當時也只剩下這卷KODAK 400-2TMY黑白底片而已。

 

 

南山邨

另外,在石硤尾地鐵站的大坑西邨和南山邨也是很有特色的屋邨。大坑西邨不准拍攝(拍了幾張但被保安阻止......),所以不上載到這裡來。

 

南山邨是攝影聖地,尤其雨後的晚上,水窪形成一面天空之鏡,把房屋倒映在地上。

來南山邨的這天遇上幾個淘氣的小孩在玩耍~住在舊式公共屋邨的孩子是比較單純,而且有足夠的空間讓他們活動、和其他小朋友相處。尤其是南山邨這樣開揚的遊樂設施讓父母對治安省下了心,到差不多開飯的時候只要從樓上大叫一聲「開飯啦」,好方便~!

image  

img003    

img001  

 

img995     

 

哈哈,先寫到這裡~下次再分享別的東西~

arrow
arrow

    路邊掉落的銀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